1985年,陈赓的遗孀傅涯前往美国处理公务,在她即将回国时,宋希濂专程来到机场为她送行。临别时,他将一笔钱递给傅涯,轻声说道:“夫人,麻烦你帮我买几束花,回国后放在陈赓的墓前,表达我对他的思念。”话音未落,宋希濂的眼眶已经湿润,泪水忍不住滑落,心中充满了对这位故友英年早逝的无限哀痛。
回忆起与陈赓的深厚友情,宋希濂总是感慨万千。这个故事要从1923年说起,那时的宋希濂刚从家乡湘乡出发,前往长沙报考了讲武堂,立志要通过军旅生涯报效国家。正是在那里,他遇到了陈赓。两人初见时,彼此相视而笑,互相介绍道:
“我叫宋希濂,来自湘乡,你呢?”
“我叫陈赓,也来自湘乡。”
展开剩余75%“老乡见老乡,两眼泪汪汪”这句老话,简直是对他们之间那种亲切感的真实写照。两人迅速结下了深厚的友情,并共同走上了为国家献身的革命道路。尽管在军校的日子里,他们并肩作战,但毕业后,两人的道路却逐渐分开。
陈赓选择了与共产党并肩作战,为老百姓打天下;而宋希濂则选择了加入国民政府,投身蒋中正麾下。两人不再是并肩作战的战友,而是站在不同阵营的对手,成了彼此最强大的敌人。1932年,蒋介石发动了第四次“围剿”,陈赓不幸被叛徒出卖,落入了敌军手中。
面对即将被杀的命运,陈赓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,他拒绝投降,即便蒋介石亲自出面劝降,他依然回答四个字:“我不投降!”这件事传到了宋希濂耳中,让他心急如焚。尽管此时两人已经站在了不同的阵营,但多年来建立的深厚友谊始终未曾改变。宋希濂明白,如果陈赓被杀,不仅是朋友的生命逝去,也意味着一段不朽的友情的终结。
为此,宋希濂决定挺身而出,去找蒋介石,为陈赓求情。“校长,陈赓不仅是您的学生,还是曾救过您的命的人,您就放他一马吧!”经过宋希濂的一番真诚劝说,蒋介石最终决定不杀陈赓,而是将他暂时关押在监狱中。
然而,为了避免蒋介石改变主意,宋希濂并没有就此放心,而是秘密联系了几位黄埔军校的同学,利用他们的关系,将陈赓悄悄从监狱中救出。当陈赓得知这一切后,忍不住笑了:“这小子够哥们,够讲义气!”这段历史,似乎注定了他们将经历更多的曲折和意外。
28年后的1950年,宋希濂因种种原因被俘,身处重庆白公馆内。某天,他突然接到一个令人惊讶的通知:西南军区副司令陈赓要来探望他。得知这一消息,宋希濂的心情无比激动,眼眶湿润,久违的友谊让他无话可说。两人见面后,宋希濂激动地说道:“老宋,这么多年不见,咋哑巴啦?”陈赓笑着回道:“叫什么陈司令!再叫我陈司令,你就是在骂我呢!”两人紧紧握住对方的手,眼泪再也抑制不住。
接下来的几个小时,陈赓和宋希濂并肩坐在客厅,畅聊往事。两人一直谈到下午四点,纵使心中有千言万语,却依然无关政治,也没有关于胜败的讨论。那一刻,仿佛时间倒流,回到了1923年——回到了他们初识的那个年代。
他们曾说过的话仍然萦绕耳畔:“我叫宋希濂,要报考军校,为国家效力!”“我叫陈赓,也要从军,救国!”从那时起,他们便立下誓言,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,一同为国家尽忠报国。尽管时光流转,历史的洪流让他们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,但这一段友情始终如磐石般坚固。
1985年,宋希濂在美国处理事务时,托陈赓的遗孀傅涯带去了一笔钱,希望她在回国后,能为自己和陈赓之间的深厚情谊献上几束花,放在陈赓的墓前,祭奠这个曾并肩作战的老朋友。历史的长河里,或许我们能忘记那些人物,但对于宋希濂和陈赓而言,他们的友情,永远铭刻在心。
这篇文章也许只是一个简单的回顾,但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岁月,承载了曾经为国为民英勇奋战的英雄情怀。在这片已经来之不易的和平土地上,我们每个人都应珍惜身边的幸福,更要铭记历史,警惕那些深藏的暗潮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业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