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同古城不仅是大同悠久历史文化的核心,它作为一种珍贵的历史遗产,拥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和深远的文化意义。它是一种不可复制、无法重建的资源,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回忆。每一位大同人心中都深深埋藏着对这座古城的情感。为了珍藏这份情感,大同日报新媒体编辑部开设了《老照片故事》专栏,通过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讲述大同的历史故事,留住那段岁月,保存那份对家乡的深情乡愁。
在时光的流逝中,岁月留下了它的痕迹。在那些已经泛黄的老照片里,总能看到一个又一个珍贵的回忆。每一张照片,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,里面藏着无数人的故事与秘密。这些照片承载的不仅是对大同的记忆,更是对老一代大同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。那些曾经遍布街头的商店、银行、菜市场、理发店,这些地方曾是老大同人生活的舞台,见证着他们的奋斗与成长。那些蜿蜒的胡同、宁静的院落、街头的巷子,曾是无数大同家庭的栖息地,记录着几代人平凡却充实的日子。
展开剩余84%第八十三期:讲述人 杨太平
杨太平,1957年出生,属鸡,曾在大同市饮食服务公司工作多年。他的家在北糁籽巷,一间东下房,虽然不大,但却承载着满满的回忆。门一开便是大炕,房间里陈设简单:两个洋箱、一只腌菜瓮和一个水瓮,冬天家里总是放着一个火炉子。那个小小的空间,竟然成了杨太平一家几十年的家,直到拆迁。
1976年,杨太平开始工作,进入了饮食服务公司,进入容美理发店工作。他的职业生涯从理发起步,一直到1990年单位解体,杨太平毅然决定自主创业。凭借一手理发技术,他进入了机关的理发室,之后的20多年,他继续在这条道路上坚持不懈。虽然如今按理说已经到了退休年龄,但杨太平依旧活跃在工作岗位上,依旧热爱理发事业。与其说他对麻将、扑克没有兴趣,不如说他从为人理发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。每当他站在工作台前,所有的烦恼都能抛到脑后,只有理发的时光让他感到无比安心和满足。
1970年,杨太平12岁时,母亲因肺结核去世,年仅34岁。母亲的去世让杨太平一家陷入了困境,尤其是他的父亲,年纪较大且身体不好,母亲去世后,家里的重担几乎全落在了杨太平身上。尽管父亲工作,但杨太平依然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,生活的重担让年纪小小的他学会了早早承担责任。那时的日子异常艰辛,杨太平在三年级时辍学,回家照顾家人,家庭的责任让他早早告别了求学之路,也使得他的生活比同龄人更加沉重。
尽管如此,杨太平从未放弃过努力。那时候,过年最让他感到孤单和难过,身边的同事们总是穿着新衣服去庆祝,自己却只能默默照顾家人,眼泪常常不自觉地流下来。尽管如此,他从未抱怨,一心一意地做好每一件事。当弟弟们逐渐上学后,杨太平的辛勤付出也得到了回报,家里渐渐稳定下来,生活虽艰苦,却也充实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杨太平开始在机械厂做临时工,负责搬运沉重的齿轮。尽管工作十分辛苦,尤其是对一个小女孩而言,搬运这些重物是个巨大的挑战,但在同事们的帮助下,她坚持了下来,直到工厂因为年龄限制不能继续录用她。然而,命运似乎并没有放弃她。1976年,当大同市饮食服务公司再次招工时,杨太平顺利进入了理发行业。父亲的建议让她选择了理发这门技术,虽然工作艰难,但杨太平深知这条路对她来说是一条可以自立的出路。
杨太平在理发行业开始了她的生涯,她的第一站是大北街的曙光理发店。在师傅李桂兰的指导下,她学习了男士理发,三个月后便可以独立为顾客理发。杨太平的迅速成长与她从小的独立生活密切相关,这也让她在同伴中脱颖而出。每年过年,理发店常常熬夜为顾客服务,杨太平和她的同事们经常忙到深夜,甚至副市长都会亲自到店里慰问,送上面包和汽水,这在当时算是一种难得的关怀。
工作中的趣事
在杨太平多年的工作生涯中,难免会遇到一些有趣的事情。一次,她给一个顾客理发,那位顾客要求刮掉眉毛,尽管杨太平提醒他这样会显得奇怪,但他依然坚持。于是,在同事们的见证下,杨太平给他刮了眉毛。这也成了她理发生涯中的一件难忘事件。
1986年,大同市流行起了烫发,杨太平被调到容美理发店,师从杨世华师傅,学习烫发技术。在那个时期,烫发的种类有限,但价格却也不便宜,尤其是长发烫发需要15元,短发则为10元。虽然技术不断提高,但杨太平依然觉得最重要的是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。
虽然未能实现去外地学习的愿望,但杨太平并没有气馁,依旧在大同的理发行业中耕耘。她的工作历程证明了她的坚韧与不屈,而大同老街的理发店,也见证了她的一生。
今天,杨太平已经步入了晚年,虽然岁月不饶人,但她依然精神焕发,生活幸福美满。她的两个弟弟都已经成家立业,而她依旧坚持每天为顾客理发。岁月荏苒,杨太平从未停下脚步,依然活跃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。
大同的资深摄影师陈雁秋,曾拍摄了大量大同古城的老照片,这些照片将大同的老街和巷道定格成了珍贵的历史资料。作为一位老大同人,他的镜头下,不仅记录了城市的风貌,也保留了每一位大同人心中的故事。现在,他依旧在整理那些老照片,并寻找着更多属于大同人的往事。
如果您也有关于大同的故事,不妨将它分享出来,或许您的故事也会成为这座城市历史的一部分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业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