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南宁晚报
门诊中,不少病人会问:胆囊结石能否像肾结石一样“碎石”或“排石”?
这个问题问到了两种结石治疗的本质区别。事实上,胆囊结石和肾结石虽然都是“石头”,但由于它们所在的解剖位置、生理功能以及病理特点截然不同,导致治疗方法也大相径庭。下面,我们从多个角度深入解析这一医学现象。
一、解剖结构差异:胆囊与肾脏的“先天不同”
胆囊是一个梨形囊袋,位于肝脏下方,通过胆囊管与胆总管相连,最终汇入十二指肠。这个狭窄的通道(胆囊管直径仅2~3毫米)是结石排出的必经之路。可以说是非常纤细,通常结石很难通过。胆囊管内并非是光滑的,而是有很多皱褶形成的螺旋瓣,导致胆囊管腔更细,结石难以通过。更关键的是,胆囊本身没有类似输尿管的蠕动能力,完全依赖胆汁流动推动结石。而胆汁流动是间歇性的(主要在进食后),这种“被动运输”方式效率远低于输尿管的主动蠕动。结石进入胆囊管内,通常会导致胆囊管梗阻,进而出现胆绞痛、急性胆囊炎,这种情况通常就需要切除胆囊才能缓解。如果结石长期嵌顿在胆囊管里,肝脏分泌的胆汁将不能进入胆囊里,这时候胆囊就失去了功能,进而会出现胆囊萎缩及萎缩性胆囊炎,而萎缩性胆囊炎如果置之不理的话将会发展为胆囊癌。如果结石通过了胆囊管,那就进入了更危险的胆总管。如果结石进入胆总管,极易导致胆总管的梗阻,胆汁将不能正常进入肠道而淤积在肝内,引发胆汁淤积性肝炎,出现感染梗阻时有腹痛、高热寒战、小便色黄、巩膜及皮肤黄染等急性胆管炎的症状,严重的胆管炎会导致患者出现休克等症状。胆管末端和胰管末端汇合形成肝胰壶腹,壶腹通过十二指肠乳头开口于十二指肠。肝胰壶腹的梗阻不仅会导致胆道梗阻,出现腹痛、发热、黄疸等胆管炎的症状,更严重的是阻塞了胰管,导致急性胰腺炎的发生。胰腺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,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和死亡。
展开剩余47%二、结石成分与物理特性
胆囊结石成分主要分为三类:一是胆固醇结石(约占80%),质地松软但易碎裂成不规则碎片;二是胆色素结石,质地坚硬且表面粗糙;三是混合性结石。这些结石在碎石过程中可能分裂成更小的碎片,因胆囊管细小且有螺旋瓣,导致胆囊管腔更细从而无法保证所有碎片都能顺利通过胆囊管。更危险的是,碎裂后的小结石可能堵塞胆囊管或胰胆管共同开口,引发致命性并发症:急性胆管炎(腹痛+高热+黄疸)和急性胰腺炎(死亡率5%~10%)。研究表明,碎石后结石残留率高达70%,而其中约30%会导致严重并发症。
三、治疗方式的演变与现状
20世纪80年代曾尝试过胆囊结石的碎石治疗(如体外冲击波碎石,ESWL),但高并发症率(约20%)和结石复发率(5年复发率高达50%),且无法解决胆囊本身的病理基础使其很快被淘汰。现代医学指南明确指出:胆囊结石首选胆囊切除术(腹腔镜胆囊切除已成为金标准),其具有创伤小(3~4个戳孔)、恢复快(术后1~2天出院)、根治性强(避免复发)的优点。仅在极少数特定情况下考虑保胆取石术(需严格筛选病例)。虽然绝大多数胆囊结石需要手术治疗,但确实存在少数例外情况:一是无症状胆囊结石(静止性结石),可观察随访,但需警惕并发症风险;二是特殊职业人群(如飞行员),在严格评估后可考虑保胆取石;三是胆囊功能良好的年轻患者,在多学科讨论后可尝试保胆手术,但这些都需要满足严格的条件,如结石数量少、胆囊收缩功能正常、无慢性炎症等,并需要长期随访。目前全球范围内,保胆取石的长期随访数据仍不充分,复发率问题尚未完全解决。
四、结语:科学认识,理性选择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业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