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您开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,诚挚地邀请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这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,也能让您感受到别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和陪伴。
1986年12月25日,黄克诚大将躺在病床上,病情已经非常严重。尽管医生、护士和家人都极力劝他接受治疗,他依然坚持不吃药、不接受任何医疗手段。面对泪流满面的亲人和护卫员,黄克诚虚弱地说道:“我清楚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,没必要再浪费国家的宝贵人力物力,把这些药留给更需要的人吧。”说完这句话,他便陷入了昏迷,三天后永远地离开了人世。
党中央为缅怀黄将军在抗战和革命中的杰出贡献,专门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,并派人根据他的生平事迹撰写了一篇悼词。当黄将军的亲卫员拿到这份悼词草稿时,一边递给黄克诚的妻子唐棣华,一边哽咽着说:“黄老他生前从未为自己争取过什么,现在老家人都不在了,我们应该为他说几句话。”但出乎意料的是,唐夫人看过悼词后,轻声叹息道:“你说得没错,老黄生前从没提过任何要求,我们还是尊重他的意愿,把悼词里几句话删掉吧。”那么,唐棣华究竟删去了哪些话?她为何强调黄克诚一生不曾提过个人要求?
展开剩余87%黄克诚1902年10月1日出生于湖南永兴县。尽管他从小家境贫寒,常常食不果腹,但他聪颖好学,意志坚定。1922年,20岁的黄克诚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。学费是靠全族人家每户捐出一担谷子卖钱才凑齐的。入学后,他受到了无产阶级思想的熏陶,毅然投身革命。从北伐战争开始,到长征的二万五千里路上,他一直奋勇冲锋,表现英勇。
32岁时,凭借出色的能力和英勇善战,黄克诚被提升为红军第五纵队、第八大队政治委员,跟随彭德怀将军征战沙场。军中战友常戏称他为“黄瞎子”,因为他家境贫困,小时候连油灯都买不起,经常跑到邻居家窗下借光读书。时间长了,视力逐渐变差,即使戴着厚重如酒瓶底的大眼镜,仍需眯着眼睛才能看清东西。
尽管视力不好,黄克诚身体看似瘦弱,却在战场上异常勇猛。彭德怀常严肃批评他:“黄克诚,你是指挥员,打仗不能总是冲在前面。看你戴的这副大眼镜,敌人一眼就认出你是指挥官,第一枪必定朝你打来!”但黄克诚总是左耳进右耳出,每次战斗仍第一个冲锋,正因如此,他的部下都对他十分信服。
不过,部分领导认为黄克诚是个固执的“刺头”。早在担任支队政委时,他多次直言不讳,甚至顶撞领导。1931年富田事变中,他公开反对错误决策,宁死不屈,最后还是彭德怀亲自出面保全了他的性命。许多人以为他会因此改变,但黄克诚依旧直言不讳,面对彭德怀劝他学会隐忍,他坚定说:“知道不对还不能说,那不如杀了我!”
黄克诚虽有书生气质,但骨子里是个敢说真话、追求真理的硬汉。他的严谨不仅体现在工作上,对家人也同样严格。新婚之夜,他就对妻子唐棣华提出了“约法三章”。
黄克诚与妻子唐棣华的故事也颇为有趣。唐棣华比他小16岁,出生于武汉一个富裕的乡绅家庭,祖辈皆为当地名望人物。她随家迁至青岛富人区,考入山东大学,大学期间受到革命思想影响,积极参加学生运动。1937年,19岁的唐棣华放弃家庭安排,随同学赴延安投身革命,却遇上卢沟桥事变,被党组织安排参与抗日活动。
后来她辗转苏北阜宁县任县委书记,恰好黄克诚部队驻扎该地。一次,她被派去与黄克诚对接军粮和资金。远远看到一位戴着厚厚大眼镜、瘦削但精神抖擞的军官走来,与其他英姿飒爽的军人不同,黄克诚更像一位饱读诗书的书生。两人因此留下深刻印象。
随着工作接触增多,唐棣华的同事悄声告诉她:“黄司令总带着一个大皮箱,从不离身,里面肯定有好东西。”没想到被黄克诚听见,他笑着打开箱子,里面竟然满是书籍。作为书迷的唐棣华惊喜不已,两人话题也因此大增。
彼时,黄克诚已39岁,长时间投入革命,未顾及婚事,战友们都为他担忧。难得遇上志同道合的唐棣华,阜宁县抗日政府县长也促成了他们的婚姻。黄克诚的婚礼简单朴素,仅向上级报告后便算正式结婚。
新婚夜,唐棣华静候丈夫归来。黄克诚进门后,未等她开口,就直言不讳地提出三条约定:“第一,凡事以党的利益为重,舍小家顾大家。第二,因我工作忙碌,可能无暇顾及你,希望你理解优先考虑工作。第三,军中机密不可打听,更不能过问。”唐棣华早已了解丈夫个性,虽不易亲密,但她思想坚定,毫不犹豫地答应:“你放心,我会与党同心,事事以人民利益为先。”
黄克诚听后心头一酸,紧紧拥抱妻子,深知找到了能够携手一生的伴侣。
1949年,黄克诚接受中央任命,带领干部南下湖南担任省委书记。这是毛主席亲自点名委任的职位,因他刚正不阿、政绩卓著,深受党内信赖。早在接管天津时,毛主席就已关注他的稳重与经验。
新中国成立初期,家乡人管理家乡事务成为政策导向,虽然湖南也有其他领导,但毛主席最终选择了黄克诚。接任后,他迅速使人民生活恢复正常。
次日便携妻儿南下,途经武汉时还去唐棣华的岳母家接回两个孩子。因夫妻忙于革命,孩子们从小寄养外婆家,甚至不愿称呼父母。唐棣华看到孩子们的疏离,心中百感交集,泪水涌出。但她深知革命需舍小家为大家。
明明亲生骨肉却多年分离,黄克诚眼眶泛红,轻声对妻子说:“咱们一家团聚了,老百姓生活也好转了。但我们身为党员干部,要言行端正,教导子女,这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的信任。”
唐棣华深知今非昔比,守好天下比打天下难。毛主席曾比执政为“赶考”,党员干部更应廉洁自律。黄克诚不仅说,也身体力行。
到湖南不久,遇上十年罕见大水灾。新中国刚成立,条件艰苦,百姓流离失所。得知情况后,黄克诚每天深入街头了解民情。
一天,他回家看到大儿子因见护卫员手中馒头吵着要吃,心中顿时怒火中烧。他夺过馒头训斥孩子:“不能抢战士东西!你看看街上多少人吃不饱,我们条件已好得多了。再挑三拣四,就别吃了!”随后,他告诫妻子,孩子不能任性,公家的东西无论多少,都不能要。
1952年11月前,黄克诚一直在湖南工作,12月调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,负责朝鲜战争和国防后勤建设。按常理他可能错过授衔机会,但因彭德怀元帅点名推荐,他才获得大将军衔。他在军费管理上极有一套,周恩来曾赞誉:“黄克诚能把一万块当十万块用。”刘少奇也称赞:“当年黄克诚手下兵力最多,花费却最少。”
1985年,感身体欠佳,黄克诚主动辞去所有领导职务。1986年12月,病重入院时,他坚决拒绝治疗,坚持让药物留给其他同志,最终于28日去世。陪伴他45年的妻子唐棣华深知其为人和心愿,读悼词时删去了夸大的表述,将“突出贡献”改为“贡献”,以尊重丈夫一贯低调的作风。
结语:
纵观黄克诚大将的一生,无论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,还是新中国建设时期,无论身居高位与否,他始终保持节俭朴素,忠诚于党。手握重权,却两袖清风,从未奢华铺张。他的子女亦继承了这份家风,没有参军,全靠自身努力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业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