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迪铁了心!印度或将引进日本新高铁技术,日方:我们愿意共享
话说,这事儿看来还真让莫迪铁了心了!印度啊,这次摆明了是要豁出去,一门心思把日本那最新鲜热乎的高铁技术给搞到手。
为啥这么说?您瞧,消息都放出来了,莫迪总理八月底很可能要专门跑一趟日本,跟日本首相石破茂面对面谈这事儿,谈啥?就是谈怎么把日本压箱底的、自家都还没正式大规模用的新干线“E10系”列车技术和全套体系,搬到印度去建他们那条搁置了好久的西部高铁走廊。
更关键的是,日本人这边也贼痛快,直接表态:“愿意共享”!这可是破了例的,头一回让外国跟日本自己同步用上最新型号。
听着挺美对吧?但这盘棋下起来,可真没那么简单,里头弯弯绕绕,博弈着呢。
莫迪政府这次是带着极大的决心要推动高铁项目,把“引进日本新高铁技术”视作关乎国运的关键一步;而日本愿意共享最新的、甚至本国还未完全商业化的“E10系”技术,不仅是为了巨额商业利益,更带着深远的战略算计;然而,印度雄心勃勃的“印度制造”政策与技术依赖之间的矛盾,以及项目本身早已埋下的重重困难和国内外的质疑声浪,让这场看似光鲜的合作蒙上了浓厚的阴影。
这事最终能不能成,成得怎么样,还充满变数。
为啥说莫迪是“铁了心”要搞这个?这决心从哪儿来的?咱们掰开揉碎看看。
印度缺不缺高铁?太缺了!想想看,艾哈迈达巴德到孟买,那可是印度经济顶顶活跃的心脏地带,五百公里路,要是按现在那绿皮火车咣当咣当的跑法,得七八个钟头甚至更久。
引进高铁,目标俩小时跑完,这诱惑力对人口稠密、经济快速发展的印度来说,简直是刚需中的刚需。
莫迪本人呢,一直有个“现代印度”的伟大梦想,他琢磨着,要拉高印度的国际形象,证明咱也是玩得转高科技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国家,建高铁简直就是这个梦想最闪亮的招牌。
再说了,印度明年又要大选了吧?虽然莫迪连任看着没啥悬念,但能有个实实在在的超大型项目当政绩推出来,那也是锦上添花,更能堵住那些老说他项目执行不力的嘴。
更深一层看,在当今国际地缘这盘棋里,印度老觉得自己该是个人物,跟日本这种同样想牵制咱们中国的国家抱团搞高铁合作,不仅是经济账,还暗含着政治、外交上的结盟意味,这是给外界释放一个强烈的信号。
所以,这些因素一叠加,莫迪这回啊,真是铆足了劲,就算前面坑再多,也得顶着压力往前冲,这心确实铁了。
接下来说重点,这次要引进的可不是日本随便哪一代的老技术,而是他们最新捣鼓出来的宝贝疙瘩——东北新干线未来的“E10系”。
这事儿本身就透着一股不寻常。
之前2015年签协议那会儿,印度是盯着当时顶流的“E5系”去的。
可计划赶不上变化快,印度那边征地慢、成本呼呼涨,拖拖拉拉就拖到了今年。
嘿,正好赶上了,日本东日本铁路公司三月份高调宣布要搞下一代更牛的“E10系”,据说速度会更快,技术更先进。
印度一看,这好啊,买新不买旧啊!于是,两边官员一合计,果断改主意了,咱别“E5”了,一步到位,上“E10”!而且日本人这次还格外大方地表示愿意共享技术。
您听听这词,“共享”,多敞亮。
共同社报道的原话是:“这将是日本和其他国家首次同步引进最新车型。”
也就是说,等日本自己2030年左右大规模用上“E10系”的时候,印度差不多也能同时享受到,两边几乎齐头并进。
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,日本以前卖技术,总愿意留一手,卖成熟产品为主,最新技术轻易不给。
这足以看出日本为了拿下印度这个超级大单,特别是为了对抗当初中国高铁的强力竞争,是下了血本,拿出了前所未有的诚意。
按计划,印度要买10组24节编组的这种高级货色,而且其中一部分还得按“印度制造”的要求,在印度本地生产。
说到这“印度制造”,就是整盘棋里最难调和的一大块疙瘩了。
印度人当然不是傻子,他掏钱买你这全球最贵高铁技术之一的玩意儿,难道就为了享受个快?莫迪“铁了心”的另一面,肯定还死死盯着技术转让和本土化。
他心心念念的“印度制造”国策,就是要借这种大型项目,把外国先进技术引进来生根发芽,在自己家建工厂,创造一大堆技术含量高的好工作,最终目标是自己能完全掌握这项能力。
早在2017年印日贷款协议里,就白纸黑字写着两条核心:“推动印度制造”和“技术转让”。
莫迪政府憋着的劲头,就是希望日本那些牛气哄哄的大厂——日立啊,川崎啊,能在印度搞生产线,培养印度工程师,让印度在未来某一天也能独立造高铁。
可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硌得慌。
路透社报道就直接点破了残酷现实:虽然条约写得挺好,但多位印度官员私下表示,“人们普遍认为,印度公司在高铁项目中不会扮演主要角色”。
说白了,核心零部件、核心系统、关键技术整合,还是得靠日本。
印度这边可能就是拧拧螺丝、组装一下壳子,最多搞点附加值低的部分。
为啥?高铁技术门槛太高了,印度制造业底子薄,短时间根本接不住这活儿。
日本企业是来做生意的,不是开善堂,赚钱和防止核心技术过快流失是天性。
所以,这笔巨额投资砸下去,主要受益者可能还是日本的供应商和银行这对莫迪高举高打的“印度制造”战略,无疑是个响亮的耳光。
难怪一些印度媒体都急了,直接喊出来:日本公司这是把合同给“抢”走了!莫迪“铁了心”要坚持本土化,可现实很骨感,这个矛盾怎么解?目前还看不出破局点。
日方愿意共享的尺度有多大?是不是真舍得把能支撑印度日后独立造高铁的关键Know-how交出来?还是只让印度当个“按图施工”的高级组装工?这“共享”的边界,模糊着呢,双方心里都有小九九。
除了“印度制造”这块硬骨头,整个项目本身也是命运多舛,阻力四面八方,让莫迪这“铁了心”的决心时不时要经受大考。
首当其冲就是那让人头疼的土地征用。
在印度这联邦制国家,想搞大项目征地,难度堪比登天。
各邦政府、土地所有者、环保组织,谁都不是省油的灯。
2017年说好要修,计划2023年通车的,为啥到现在影子都没见着?地的问题就是头号拖油瓶!地拿不下来,工程车都开不进去,别说铺轨了。
其次是那不断膨胀的建设成本。
当初谈的贷款数目,随着时间推移、通货膨胀、设计方案变更,只会涨不会跌。
钱从哪儿来?羊毛出在羊身上,最后还是印度纳税人兜底。
这不,《朝日新闻》就报出来,日本政府还得额外出借1000亿日元。
消息一出,日本国内就炸锅了,网民一片质疑:为了撬走中国的单子,我们是不是接了个无底洞一样的“烫手山芋”?这不断追加的贷款,啥时候是个头?能不能回本?日本老百姓心里直打鼓。
这种国内的反对声音,对石破茂政府也是个压力。
所以,回到咱开始说的那个结论,这事最终会怎样?确实,莫迪的决心是铁打的,引进日本新高铁技术的决心无可动摇,哪怕困难重重,政治上的动力也足够强推下去。
日本呢,为了这笔超级订单、为了在印度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占据战略高地、为了在地区间增强影响力平衡中国,也愿意咬牙付出点代价,拿出尚未商用过的顶级技术并承诺共享,试图把这场合作打造为一个地缘政治联盟的样板工程。
但问题就出在,双方的核心诉求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。
印度想要的,是技术主权和制造业崛起;日本想卖的,是先进设备、工程服务和长期贷款利息。
日本愿意共享的“诚意”背后,藏着多少斤两的技术转移,是个巨大的问号。
而项目本身的“拖沓癌”——土地、成本、效率问题,会持续消耗掉双方的资源和耐心。
一边是雄心勃勃的政治领袖“铁了心”要干,一边是高技术高投入项目的现实骨感。
这场价值数千亿日元的“高铁婚姻”,能真正实现“共享”共赢?还是最终变成“莫迪咬牙花天价买了面子、日本捏着鼻子接了个‘鸡肋’工程、印度制造梦却依然路漫漫”的尴尬局面?时间会给出答案,但这个答案,注定会写满了曲折和博弈。
咱们吃瓜群众,就静待莫迪八月这趟日本之行会敲下什么重锤吧,希望这次别再整成一出“只听楼梯响,不见车开来”的肥皂剧。
配资业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